所謂大學里的潛規(guī)則,自然是指那些非主流的,卻被大學生們心照不宣遵循的生存規(guī)矩。今天我們來嘮嘮那些大學里的"潛規(guī)則"。
在大學流傳這樣一個說法:必修課選逃,選修課必逃。有些人對于這條“潛規(guī)則”深信不疑,于是慢慢走上了“逃課”這條不歸路。
但是,大學,逃課就真的完整了嗎?
其實,那些逃課即完整人生等,最初的出現(xiàn)只不過是和我們那打趣的“摔跤是爬雪山之旅一部分”一樣,是用來自嘲或者為失敗找借口的,后來卻被我們可笑地奉為教義,使一時的糊涂變成了這幾年的麻木……
"水課"是對一門課程進行判斷后,覺得這一門課程沒有價值或是價值很小,故稱此課為“水課”。大學里,有一部分課被學生定義為“水課”。
如果你不聽課,那就拿出行動,在上課同樣的時間,自己做事情,收益更多的內容。問題是,以大部分學生的自控和心智,只能做到前半部分,即上課不聽課,然后就胡亂玩掉了,而做不到后半部分,即在這段時間做更多的事情。@小七:把時間以最性價比的方式使用,才是最應該考慮的。最聰明的方式是不要硬懟,把老師惹急了,給你掛科重修就麻煩了?梢钥醋约合矚g的書,或者鉆研自己的課程。@孤單彼岸:我最直接的解決辦法是帶筆記本電腦,玩游戲,解決當天游戲任務,課余時間就解放出來,做更有意義的事了。你可以:1.用英語實時翻譯老師說的每句話;2.整理虛擬空間,將最近的材料、文件按時間、類別整理好;3.購買自己需要的物品。@匿名用戶:1.刷單詞;2.整理收藏夾:把雞湯、時事,有價值的干貨整理起來;3.記錄時間:記錄今天或者這周都做了什么;5.優(yōu)化生活節(jié)奏:反思行為習慣,規(guī)劃專業(yè)目標。不要隨意相信別人給的建議,包括學長學姐老師等等,他們不一定是正確的,就算他們說的是正確的也不一定是適合自己的。一定要學會獨立思考與勇敢質疑。
因為世界上最了解你的人只有你自己而已啊,“過來人”的經(jīng)驗也都帶著他們自身的條件做前提,學會有取舍的借鑒才是聰明之道。將信將疑,通過自己的感受和思考,大學最好的狀態(tài)就是“一只腳在學校里,一只腳在學校外”, 把這個階段當做是從學生到步入社會的過渡階段。你見過真正的“黑暗”嗎?在舒適圈里生活是一種溫水煮青蛙的過程,要記住,每一個讓自己不舒服的時刻,都是走在舒適圈邊界的時候,也是自己進步的機會,每個小小的進步,最后會帶來非常意外的驚喜。
每個問題都是機會。面對問題時,面對消極的情緒時,不要一味被問題揪住心。@粉沉:如果你覺得學生會的水很深,建議你不要進入社會。@唐掃黃:要多深有多深,要多淺有多淺。不能以偏概全,也不能無視。自己體驗,才是最重要的。@蕭尼奧:沒有感覺有什么水......這個東西不就是為了鍛煉自己才會去參加的嗎?有多少證書是廢紙一張?今天在中國的重點大學里,幾乎找不到不考證的大學生。大學生考的各種各樣的資格證書,大體可以分成四類。二是計算機方面的能力證書,如計算機二級,程序員等。別讓自己的大學時光在渾渾噩噩中過去,但是還是想說考證的事情還是量力而行。多棲發(fā)展總是精不過重點突破。@慈世平:證書代表了大家的能力,證書代表了大家在大學期間沒有偷懶;證書代表了一種追求上進、不甘平凡的生活態(tài)度。@鏡飛鳶:就業(yè)的時候有用,工作了就是前塵往事了。@陸杰:考證有幾個目的:1.滿足工作門檻;2.考證過程中積累知識面;3.考證過程中自己自制力、學習力的提高。如今在大學里,不“花錢”是不可能的,并且現(xiàn)在大學生的消費能力是逐漸上升的。但是師姐想告訴你的是,錢要花在哪里比較合適。首先,選擇對你有利的交際圈。俗話說,“物以類聚,人以群分”,在大學多參加活動認識一些“牛人”,將來他們對你的幫助可能不可估量,適當?shù)摹捌瀑M”也算是對未來的“投資”。其次,知識消費。比如買書買性能更好的筆記本。買回來以后要自己消化掉,合理利用它們,增強自己的技能,那就不是浪費。再者,抓住機會。有選擇地報名參加各種培訓班和比賽活動。通過這些活動積累自己的經(jīng)驗,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,養(yǎng)成開朗的性格,這可是有錢也買不到的。當然,懂得“張弛有道”才是明智之舉。戀愛畢竟是大學生這個年紀所憧憬的美好,電影里的單純和浪漫也會讓大家羨慕不已。但大學生活不是沒有愛情就天都塌了,大學的最美好之處在于,它擁有你作為學生最后階段的珍貴經(jīng)歷,它讓你飽含對未來無數(shù)未知的可能性。如果愛情恰好,那是錦上添花。大學里的愛情教我們的應該是如何和自己以外的世界打交道,如何從愛自己進化成愛別人,所以學會尊重和體諒應該是我們最應該學會的。@夏目大人sama:遇到就試試談戀愛,沒有遇到就好好體驗大學,沒什么是一定需要做的事情。@肥喵愛吃魚:談戀愛又不是市場買菜,為了戀愛而戀愛豈不是很累?@王協(xié):談不談都可以,談了不一定就完成,也有可能有遺憾,不談也不是不完整。大學和高中的差別較大。很多人選專業(yè)的時候就是稀里糊涂,陰差陽錯地選了現(xiàn)在的專業(yè),喜歡與否、以后能做什么,這些都是上了大學才漸漸意識到。
一定要認清自己,對自己有個全面的認識和了解。不管對自己專業(yè)感興趣與否,大學的基礎學科還要認真學習,如思修、英語、中文等。如果個人對自己的專業(yè)比較感興趣, 畢業(yè)之后盡量去找個專業(yè)相關的工作。如果對本專業(yè)不感興趣,畢業(yè)后想從事別的行業(yè),那么你就要在大學里付出比別人更大的努力。只要你感興趣,肯用心去學習,一定不是問題,有時比科班生出身更有優(yōu)勢。大一新生入學,第一個看到的不是自己的班主任,而是各式各樣的協(xié)會招新宣傳海報。一般人的社團軌跡大致都是這樣:大一的時候做委員,大二能留下的基本上已經(jīng)步入領導階層,要是待到大三,恭喜你,你也是主席常委一級的重要人物了。大部分人參加學生會、社團無外乎三個目的:豐富業(yè)余生活,鍛煉能力,當然也有人是沖著有和領導近距離接觸的機會去的。不管怎樣,無招勝有招,可以先去瞅瞅,感覺沒意思的話迅速撤退,別猶豫。讀研真的能提高核心競爭力嗎?答案是肯定的。而后不后悔這個問題,并不是你是不是提高了核心競爭力,而是核心競爭力有沒有給你帶來益處。而這個益處在畢業(yè)后的幾年直接體現(xiàn)的是工作職位的高低、薪資多寡等。所以大家都在用收益去判別要不要讀研。但是,這一輩子是一場需要耐力的馬拉松而不是一場只需要爆發(fā)力的短跑。讀研是否值得主要在于你讀研期間是否虛度了青春,或是在馬拉松里積蓄了能量。